close

第二年看CNEX的片子,印象裡面他們很會選片的。看了兩部觀眾爆滿的片,一部是《時尚形男攝影師》,另一部就是《少年小趙》。老實說,我挺喜歡這部片的,我同意鄭秉泓所言,這是一部「光陰的故事」,紀錄片的時光一旦拉長,時間在人身上的痕跡,本身就饒富趣味,就像《年少時代》。

這次影展的系列電影,有幾部都是討論政治與人的關係,我看了《少年小趙》、《昨日狂想曲》與《少女的無用時代》,這幾部都是關注單一人物的,《少年小趙》花了五年,《昨日狂想曲》花了很多年(影片中好像沒細講)、《少女的無用時代》花了十四年。

 



先談《少年小趙》這部影片在映後座談討論非常熱烈,只能說台灣觀眾都非常喜歡!主要談少年趙昶通,17歲時舉著紅旗在大馬路上搖旗吶喊祖國萬歲,釣魚台是我們的等等,導演用五年的時間紀錄他生命歷程與政治觀點的變化。最主要的事件是上大學、家中房屋遭拆遷、到大涼山支敎(像台灣去山上當志工)。其中的核心問題,是:什麼是「愛國」?

我覺得這部片拍的十分好的地方是,看完之後,大家都喜歡小趙,對他產生了認同感(yes,包括我)。



照片出處:http://www.pentoy.hk/wp-content/uploads/%E5%B0%91%E5%B9%B4%E5%B0%8F%E8%B6%99.jpg

可是回到台灣的生活現場,其實我們都不喜歡中國人當中的政治「積極份子」,像是成天在101大樓前面攻擊法輪功的中華愛國同心會,我相信身為堅貞共產黨員的小趙,對於台灣的想法也許與中華愛國同心會相去並不遠,可是一部好的影片,畢竟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完整的「人」的樣貌,他所面對的戀愛分手、去偏遠地區當志工、爺爺住一輩子的房子被迫拆遷,這些與台灣常見的社會議題符號幾乎是相近的:愛情學分、人類學式的去種族中心、大埔案等等。也就是說,這片子對台灣觀眾最棒的地方,其實是「溝通」:中國和台灣兩地的生活現場其實有許多接近之處。

導演杜海濱最棒的一點是,他在引導訪問小趙的時候,是很尊重年輕人的主體性,從一開始很純粹的國家認同,到成為知識份子之後,開始有所反思。我並不認為小趙對於政治的思考,能超越中國當下環境多少,不過,看完片之後,我唯一的想法就是:雖然你應該不會支持台灣獨立,不過晚上可以一起喝個酒,做個朋友。我想這就是藝術的好處,尋找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迷宮。


照片出處:http://documentaryfilm.festival.taipei/img/film-picture/%E6%98%A8%E6%97%A5%E7%8B%82%E6%83%B3%E6%9B%B2700.png

《昨日狂想曲》是我個人極喜歡的一部片,片中的主人公老劉,一邊乞討一邊開著車環遊中國到處宣傳「學習雷峰」,如此二十餘年,都已經五十開外了,還執著與此事,他想蓋國際共產主義學校,成立國際共展主義中心,並真心相信這是永恆的萬年基業。相較於少年小趙,這片根本就是癡漢老劉,小趙的符號基本是青春、熱血、抱負、浪漫主義,而老劉就是骯髒、無業遊民、精神病患、政治偏執狂。

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個橋段,第一個是為共產主義大江南北奔走二十餘年的老劉,被民間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(看起來也沒有真的很懂)質疑,他根本沒有任何思想深度,根本不懂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,是盲目,對談由客氣轉為不歡;第二個是,他遇見一個中老年婦女,開心的唱紅歌給他聽,在大街上手舞足蹈,歌聲嚷嚷,老劉說這女人精神有問題,其實導演應該是想做個鏡像;第三是導演終於問出了老劉心境轉換的原因,他過去搞砸了一個活動,所以逃跑,後來被抓入精神病院,這幾乎是本片對老劉最關鍵與深刻的生平線索。

集體記憶理論的基本概念就指出,對於公共事務的記憶幾乎是集體的,個人記憶很難超乎其上。所以對於老劉這樣將自己的生命徹徹底底公共化的人,你幾乎是不可能從他身上套出任何個人生命線索,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重複教條,這也是導演一直企圖在做的事情,把他放入個人生命史去看待,導演喪志的說:「你從他身上注定一無所獲。」

而本片最好看的地方,我個人認為是導演一直進不去主人公的個人生命,因為老劉一直強調他公共生命等於個人生命,這中間的落差形成了極哀傷的張力。最後導演對老劉產生了一種莫名奇妙的認同。我認為本片最有趣的事情,其實是導演帶著困惑離開本片,他無法解答老劉,但比較起給予答案,說出問題,反而困難太多。

這片與小趙也有了反差,杜海濱過於內斂,所以片中幾乎沒有突出任何主要觀點;黎小峰則抱著明顯的主觀,卻反而無法給出任何觀點。這兩個故事的落差,其實來自兩位主人公本身時間的厚度,政治偏執二十幾年的老劉,既使鮮少交代任何個人生命的心態史,但他的創傷與公共生命的畸形,其實已經變成現代政治情境中一種瘋狂的荒誕。

 


最後是《少女的無用時代》,這部片是我個人本年看到最好看的片子了!!!描述少女尤拉住在歐洲最大的垃圾場「斯瓦卡」,這裡離俄羅斯市區只有二十公里,描述普丁統治之下的小人物故事。全片大多時間,都在這個垃圾場之中,每個畫面幾乎都是魔幻寫實,大批推疊如山的垃圾,陰暗的天氣,黑鴉鴉的烏鴉群凌空而下,那簡直是本雅明所描述的歷史的天使:

保羅.克利(Paul Klee)的《新天使》(Angelus Novus)畫的是一個天使看上去正要從他入神地注視的事物旁離去。他凝視著前方,他的嘴微張,他的翅膀張開了。人們就是這樣描繪歷史天使的。他的臉朝著過去。在我們認為是一連串事件的地方,他看到的是一場單一的災難。這場災難堆積著屍體,將它們拋棄在他的面前。天使想停下來喚醒死者,把破碎的世界修補完整。可是從天堂吹來一陣風暴,它猛烈地吹擊著天使的翅膀,以致他再也無法把它們收攏。這風暴無可抗拒地把天使括向他背對著的未來,而他面前的殘垣斷壁卻越堆越高直逼天際。這場風暴就是我們所稱的進步。

這部片描述尤拉的十歲左右愛漂亮的童年,到她毫無希望地想脫離垃圾場的青少年時期,十六歲時懷孕並拋棄了她的孩子,活在暗無天日的垃圾場中,抽菸喝酒,畫面悲慘的氣壓強倒一個不行,他們都是曾經經過文明生活的人,最重要的是,全片幾乎聚焦在尤拉的個人生命史,但每一個畫面,都是血漓淋的政治控訴,垃圾與屍骨難以辨識,活在其中的人毫無疑問是社會的垃圾。全片最精采之處,其實就是它是紀錄片,所有事情都是真真實實發生,最大的困惑就是:100個住在垃圾場的人,幾乎只有一個能離開,尤拉會不會是其中一?

這是本片機遇最為難得之處,尤拉十八歲時開始在垃圾場找正式工作,二十歲時幸運離開,二十四歲左右,她有了第二個孩子,這簡直是「重生的孩子」,導演並去訪問那些還住在垃圾場中的人,畢竟尤拉是極幸運的。本片相當沉重地提起了現代人的生命重量,全片每個畫面都是極接近死亡的詩句。


照片出處:http://i.ytimg.com/vi/oSma88f3Z8Q/maxresdefault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fisyou 的頭像
    ifisyou

    只因浮生如夢

    ifis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